首页

高跟插

时间:2025-05-25 06:44:25 作者: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行 中方欢迎各国各界参与 浏览量:53382

  “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2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这是开年以来中央政治局的第二次集体学习,内容聚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释放出我国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积极信号。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基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保障能源发展和安全指明破题方向。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需要把握一个重大原则——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提出,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

  这“四对关系”是“抓总”的要求,强调传统能源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强调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因地制宜,与区域具体情况相结合;强调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强调加快形成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需要抓住一个关键——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我国风电光伏产业已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巨大跨越。从产业链来看,我国新能源居全球领导地位。从技术来看,我国也保持着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也要清醒看到,长时储能技术瓶颈仍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大“短板”,未来需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产学研协作联动,加强对长时储能的技术攻关,并探索更新的储能形式。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需要强化基础支撑——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确保新能源不仅“发得出”,还能“用得好”。

  电网是重要基础设施,覆盖城乡区域,连接千家万户。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要求电网更加坚强可靠,需要满足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主体、新业态接入需求;要更加智慧灵活,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这些新部署也蕴藏着未来新基建发力方向。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还需要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此次集体学习进一步强调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展现了我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决心和行动。

  策划:霍小光

  监制:张晓松

  主笔:戴小河、张晓洁

  统筹:罗辉、韩洁、吴晶晶

  视觉丨编辑:郝晓静、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编辑:刘阳禾】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加入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四十年庆祝活动在青岛举办

网传的一份《茶山镇干部任前公示通告》显示,胡素婷,女,2000年7月生,东莞石龙人,2022年9月参加工作,202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住建局一级科员,拟任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供电营业规则》答记者问

这些重大转变得到世界点赞,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全球瞩目。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近20年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国际人士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各方对于加强与中国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合作充满期待。

青海乌兰:百余只黑颈鹤湿地“扎堆”

同时,吴海军建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委优化偏远民族聚集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手续审批,开通手续审批绿色通道,减少林区林权证等体制因素制约。(完)

清华大学和海淀区签约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帽子”能像“吸铁石”一样不断吸引更多资源,也就形成了闻武提到的“马太效应”——让科研人员拥有科研资源多的更多,相应地,少的更少。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的致辞

中国营养学会是一个成立近80年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多年来一直牵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编著工作,学会目前拥有6万多名营养专家和营养工作者,是中国营养科技创新和营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